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展露着颜控的本质,哪怕是选购蔬菜水果时,那些歪歪扭扭、灰头土脸的水果往往会被我们选择性忽略。
在欧洲,每年有数千吨蔬菜水果仅仅因为“长相抱歉”就被人们无情抛弃。不过有的水果就比较有“心机”了——先天不行,可以后天补足嘛!
水果太漂亮反而不敢吃?
有时我们从超市、水果店里买回来的一些水果看上去格外光鲜亮丽,比如红蛇果、柑橘,表皮油光水滑,简直可以反光,漂亮得“有点假”。一些消费者发现,如果用水清洗这些水果,表面会有种发腻的感觉,像是糊了一层油;还有人尝试用小刀轻刮表皮,居然能刮下来一层白花花的蜡状物。
连水果都打上蜡了,莫非又是无良商家在刷新下限?
这种打蜡水果真的会致癌吗?
不是每一种蜡都有害
先来说说水果表皮上这层白色物质。
有时候还真不是因为商家黑心,有的水果表皮天然会产生一种蜡 ,能起到保护果实的作用,可以食用,对人体无害,除了苹果,葡萄、李子、蓝莓等水果表面都有一层“白霜”,就是一种天然果蜡,不过我们今天主要谈谈人工蜡。
一些水果确实会人为做打蜡处理,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规定,允许使用食品级蜡为水果保鲜,对于成分和使用量也都有严格规定。
巴西棕榈蜡、虫胶等天然成分制成的液态蜡都是常见的食品蜡,食品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合理使用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危害。随着打蜡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商家不仅追求更好的防腐效果,也讲究原材料无毒、无害、天然,打蜡技术正日臻完善。
不过,黑心商家也是存在的,他们使用的是违规的廉价工业蜡。这种工业蜡含有铅、汞等重金属,可以通过果皮渗透进果肉里,对人体有害,因此人们对于打蜡水果的担心不无道理。
普通消费者仅凭肉眼是很难判断水果打的蜡究竟是食用蜡还是工业蜡的,只有靠质量监督部门来规范市场,他们通过抽查检测水果的重金属含量,可以判断出水果是否打了工业蜡。
既然普通人难以判断,那么我们平时在食用水果时,应该尽量去皮或者仔细清洗。无论食品蜡还是工业蜡本身都不溶于水,所以打蜡水果很难用水冲洗干净,可以用小刷子刷洗,或者加入食盐、淀粉等颗粒物搓洗。
为什么还要人工打蜡?
既然水果天然会产生蜡,为什么还要人工打蜡?
水果表皮上的蜡就是它们身上的一层“保鲜膜”,不仅可以防腐,还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防止长途运输过程中的磕碰以及病菌和害虫的侵入,可谓“一石多鸟。”
尽管有的水果天然带有一层蜡,但果园在收获水果后一般会进行清洁,去掉果皮上的灰尘和农药残留,此时天然果蜡也会被随之洗掉。如果还想继续享受蜡的各种功能,就必须通过人工手段重新为水果披上这层“外衣”,有些工厂在喷涂时还会在食品蜡里添加色素,喷涂后的水果表皮看起来会更加鲜艳有光泽。
打蜡技术是门老手艺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有文章公开介绍过打蜡技术,要说这项技术的诞生时间就更早了,可以再往前推几个世纪,那时的中国和日本就已经有人用蜡包裹食物来保鲜了。
国外水果打蜡技术推广早、工艺成熟,应用也很广泛,现在市面上从美国进口的红蛇果几乎都是经过打蜡处理的,一方面是由于运输时间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水果价值高,如果腐坏会给商家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特别需要过硬的保鲜措施。
蜡不是想打就能打
并非所有水果都会进行打蜡处理,毕竟合格的食用蜡成本并不低,一般国内便宜的当季水果、本地水果都不会打蜡,而价格较高的反季水果、外地水果、进口水果通常会打蜡。
苹果是我们印象中的打蜡“重灾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现在国产苹果已经很少打蜡了。苹果本身非常耐储存,在采摘后会被立即放入气调库或者冷库保鲜,可以储藏大半年乃至一整年依旧保持新鲜,完全可以满足商家的库存需求,不必再额外购置机器、原材料给苹果打蜡。
一些苹果种植户选择在种植时给苹果套袋,不仅可以保护表皮,还防菌防虫防农业残留,采摘后的苹果虽然不如打蜡后光彩照人,卖相也算好看,打蜡的必要性就进一步降低了。
国内比较常见的打蜡水果主要是柑橘类,这是由于它们的储存期较短,易腐易发霉,对保鲜措施要求更高,不过我们吃柑橘类水果时都是去皮的,所以也不用过分担心啦!
关键词: